如何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天才
[ 2017-10-19 23:49:00 | By: lliioonn ]
 

史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天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Leonardodi ser Piero da Vinci)。他并不是超人——用达芬奇的方法可以激发出任何人惊人的智力天分。

 

在达芬奇迈入紧张不安的30岁时(30岁同时也是达芬奇人生的里程碑),达芬奇给米兰的统治者写了一封信推荐自己,这是一封推荐自己、给自己找工作的信。这封信里详细列举了为什么要给他一份工作的具体原因。达芬奇认认真真写了十段:他在信中极力彰显自己的工程师技能,包括他会桥梁设计、设计水道、建造大炮、和装甲武器等等。

 

达芬奇只在信的最后一段,才轻描淡写的提了一下,他也是个艺术家。“Likewise in painting, I can do everything possible.”他说:“同样的,我的绘画能力和之前提到的技能一样优秀,在绘画领域,几乎没有我做不到的。”

 

是啊,他在绘画领域当然无所不能。达芬奇创作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幅画 ——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但是,在他自己看来,他对于科学和工程学的热情和追求(包括人力解剖学、飞行器研究、化石研究、鸟类、光学、几何学和武器),完全不亚于对艺术的追


 

达芬奇最神奇的能力在于,他可以把艺术和科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个能力也是为什么达芬奇被很多人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天才的原因——最具有标志性的创作就是《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是一副完美比例人体画(这幅画很有可能是达芬奇的自画像)。描绘了一个男人在同一位置上的“十”字型和“火”字型的姿态,并同时被分别嵌入到一个矩形和一个圆形当中。


 

对于后世的我们很幸运,因为达芬奇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天才,没有那么的高不可攀。他拥有的能力和牛顿、爱因斯坦不同,因为牛顿和爱因斯坦几乎是超自然、接近于神的天才——他们的思维能力几乎强大到了神秘莫测、高山仰止的地步,我们一般人根本望尘莫及。而达芬奇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具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近乎于疯狂的好奇心、执着敏锐的洞察力。

 

也就是说,达芬奇的天才,是他自己意志力和努力的产物。这也就是为什么达芬奇的成功对于我们凡人更具借鉴意义,也更有可能去模仿。

 

有7000多页达芬奇的手写笔记留存于世,我们会在这些笔记发现:达芬奇真的不是天生的超人。他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在算数中犯错(数学没那么好);他非常热爱几何,但是他并不能熟练运用几何公式;他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艺术项目,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论文并未发表;他也像常人一样做了很多白日梦——画了很多永远也无法飞翔的飞行器,也设计了很多坦克,但是这些坦克根本动不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代表着达芬奇的失败。因为没有被执行的梦想就是幻想。但是,达芬奇最擅长的就是模糊想象与现实的边界——这个能力也是他能源源不断创新的关键。他在当时就已经预见了几个世纪后,会被发明的东西(飞机、坦克、机器人等)。但是,他在当时并没有去马上去实践他自己这些超前的设计。因为即使他造出来当时他的设计,大部分应该也会以失败而告终。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这里,他没有强行去实践他没那么擅长的事情。他最终留给后世的是超级大艺术家的美名,不是作为匠人的名声。

 

也许,我们没有达芬奇的天资,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培养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小孩,去学习达芬奇的一种神奇的技能——把自己的想象变成富有成效的现实。所有人都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东西,尤其是要学习他——如何过了一个牛B闪闪、富有创意、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成功的一生。

 

对任何事充满好奇。达芬奇身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热情十足、玩味满满、拥有甚至偶尔类似于强迫症的好奇心。他在笔记本列举出了数百项他感兴趣、想探索的主题,这些主题中既有高雅非凡的主题,也有俗气到冒泡的主题:从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会打哈欠,到怎么去画一个标准的正圆,他统统都好奇。他研究过一个刚出生的小牛带出来的胎盘、一只鳄鱼的下颚、人类的脸部肌肉、新月的光芒以及阴影的边缘。

 

达芬奇经常会对一些我们视而不见的平常现象感到好奇——“为什么在水中的鱼儿会比在空中的鸟儿更敏捷,按理说应该是相反的呀,因为水比空气更重啊?”

“描述一下啄木鸟的舌头。”这些问题解决或者不解决,都不会影响达芬奇去画好他的画。可是,他就是想要知道为什么。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从来没有失去的是一颗好奇的童心。因为孩子看到湛蓝的天空,不仅会欣赏天空的美,还会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达芬奇的好奇心也不会因为涉及了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而止步。他的思想自由愉悦地在各个学科领域穿梭探索,包括艺术、科学、工程学、人类学等等。达芬奇把他关于光与视网膜是知识,运用在他的画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第一版草稿上覆盖的是他解剖人类嘴唇的绘画。达芬奇很清楚的是——艺术是科学,科学是艺术不管是他画的在母亲子宫里的婴儿,还是洪水滔天的漩涡,他都在模糊艺术与科学的边界。

 

一些人是某个特定领域的天才,就像莫扎特之于音乐,欧拉之于数学。但是,达芬奇的热情在于,他想知道所有他能去探索的事情。这些探索让他对自然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对自然规律之和谐有着很深的敬畏。在他的笔记本上,他随手画过头发的自然卷度、水的漩涡、空气的旋转,并且在这些小画的旁边标注着可能可以解释这些漩涡的数学公式。

 

已经有很多饱学之士,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就不乏有其他卓越的画家试图复制《蒙娜丽莎》,但是都未成功。也再没有人在画出《蒙娜丽莎》这样举世名画的同时,还画了无法被超越的、基于真实解剖经验的解剖手稿;以及设计出如何让河流分流的方案;解释了月亮如何反射地球的光;设计了乐器;编排舞蹈、组织盛会;利用化石来反驳圣经中对发洪水的记录。

 

专注的观察力。达芬奇不仅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拥有犀利的洞察力,他经常关注一些我们很少去注意的事情。在某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他看到一栋楼在闪电发生的当下变得比平时小一些。因此,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去验证:是否物体会在光的照射下显得小一些。当他看到有四只翅膀的蜻蜓在小河沟上盘旋时,他观察到了蜻蜓如何交替使用自己两对翅膀进行飞行。当他把水倒进碗中时,他会观察水的漩涡如何形成,然后努力去探索漩涡形成的原因。

 

在达芬奇的笔记本里,他总结出了一个简单方法——如何真正的去观察一个场景:他把这个观察过程比作读一本书的某一页。他认为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读根本没有意义,必须要一个词一个词的仔细阅读。达芬奇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对你观察的物体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每一个细节,直到在记忆中有一个很深刻的固定形象,再更进一步的观察。”


达芬奇知道想要做好观察,重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初步观察细节的原则,更需要的是耐心。他在画《最后的晚餐》时,经常紧紧盯着自己画作一动不动一个小时,然后才会做一个小小的改动。他告诉米兰的公爵说:“创新需要时间和耐心。”他解释道:“对于很有天分的人来说,有时候在做的最少的时候却对工作的帮助最大。因为他们的所有思绪都被如何更完美的完成工作所占满,而这些想法都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产生的。因此对工作的帮助更大”。

 

这跟我们很多人平时的拖延症不一样。达芬奇虽然形式上也是在拖延——但是他会尽可能的搜集所有有用的信息和想法,然后给予这些想法时间来沉淀、酝酿。从而产生最终的想法。

 

不仅如此,达芬奇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坚决贯彻者。他认为如果想要拥有深刻的洞察,必须要有时刻做记录的习惯。在15世纪80年代早期,他刚刚到达米兰,他就开始养成了随时记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跟随了他一生。

 

幸运的是,达芬奇当时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太多价格高昂的纸(当时的纸还很贵),所以他在笔记本的每一页都尽可能塞满了五花八门的涂鸦和简略笔记。这些笔记看起来很随意,可是给后世的人得以一窥达芬奇的每一次精神飞跃。这些杂乱的内容包括:数学公式、他的年轻男友的画像速写、鸟、飞行器、剧院的廊柱、人体血管的阀门、武器、陀螺、为画画要做的学习计划。这些跨学科的思想的漩涡出现在达芬奇笔记的每一页,给后世的人们展示了一代天才跟随着自然起舞的愉悦思维。


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自己的观察和想法真的是个很好的习惯。500年以后,达芬奇的手写笔记仍然不断的带给我们灵感和感动。如果我们现在开始记笔记,50年后,我们的笔记会不会给我们的后代带来感动?毕竟到那时候,可能我们发过的Twitter和Facebook状态早就被人彻底遗忘了。


纵情幻想。达芬奇的职业生涯的首要活动是:他用自己魔法般的想象力为资助他艺术事业的贵族举办盛会、演出。就像他擅长模糊艺术与科学的边界一样,达芬奇同样擅长模糊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在他的眼中,既可以看到鸟儿在飞翔,也可以看到天使在空中起舞。他既可以听到狮子的怒吼,同样也可以听到龙啸风吟。


达芬奇在不断精进剧院舞台设计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增加透视的技巧、深入了解戏剧演员的动作——他把这些技巧统统都运用在了创作《最后的晚餐》。有很多他为了戏剧舞台设计东西,经过他精巧的改造内部构造,有一些他天马行空幻想的东西,他之后都做出现实的版本。


很多人都看过达芬奇著名新发明的设计图——螺旋桨飞行器,一些人认为他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一个真正的直升机。可是我认为,这个设计很有可能是当时达芬奇对舞台设计的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个设想可能在当时是为了推进人们想象力的极限。可是这个设计在接下来的五个世纪,为工程师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灵感。


达芬奇作为一个成年人,却从不缺少孩童的奇思妙想。从实际意义出发,或许我们现代人都可以从达芬奇身上学到一课——纵情幻想。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去思考如何分流一条河,或者如何设计一个飞行器。我们平时都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即使我们尝试思考,并且哪怕做一些失败的尝试,这些尝试也会远远拓宽我们的思想边界。


现在,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鼓励每个人都“术业有专攻”,不管是学生、学者、工人、还是其他专业人士。而且这些年,这个世界在大力鼓励学习科技和工程学,而且很多人都宁愿相信未来的工作一定是属于善于写代码、懂编程的人才,也不愿相信未来的工作会是与创新有关的。


但是真正的创新者都是深刻理解艺术之美和科学之美的人,并且不会对这两者做明确的区分。当爱因斯坦在探索“相对论”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他经常会用自己的小提琴奏响一曲莫扎特。爱因斯坦曾说过,音乐总是可以帮助他去理解宇宙的和谐。史蒂夫·乔布斯总是在产品发布会最后一页的ppt,展示一个交叉路口,两个路口的名字分别是“博雅通识”(Liberal Arts)和“科技”(Technology)。他知道只有在这样的交叉路口才能产生创新。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the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s that make our hearts sing.

—— Steve Jobs

只有科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科技、博雅通识、以及人文学科深深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出的产品会美妙到令人心醉。

——史蒂夫·乔布斯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标签:沃特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7 - 1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